閱讀文本產生愉悅的代價是 越來越像烏龜爬行般的閱讀速度
The birth of the reader must be at the cost of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Roland Barthes 《The death of the Author》(1977)
「要讀者誕生 就要作者死亡」
符號學大師羅蘭巴特認為 作品本身是存在於作者以外的獨立生命,
作者與作品的關係 在作品完成的瞬間即宣告結束
作品不存在什麼單一的意義 重要的是讀者賦予什麼意義
所以解讀權已釋回在讀者手中 象徵了作者已死而讀者再生
「一部作品之不朽 並不是因為它把一種意義強加給不同的人
而是因為它向每一個人暗示了不同的意義」
亦指 只要書一旦被發表 讀者在與書本的相遇中
每個人都會以其文化背景及思考 創造讀者自己的意義
現在似乎越來越能體現這後現代的觀點
尤其是在閱讀語句優美如詩、文字精闢的文學小說時
常常受到作者一些發人省思的佳句而停下閱讀 開始延伸其意去思考箇中道理
以致於閱讀速度緩慢彷彿烏龜爬行 367頁的小說半個月來只看了120頁
不過卻也因為「停、思考」 而可以更加客觀地審視自己
回首過往 生命如逐格重播 在一個一個畫面裡領悟自己對這世界的態度
「我」是什麼樣子的人?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我」?
過去與時間競賽 不懂如何聚斂自身
如今學習欣賞在曇花一現的激情中所綻放出的純粹之美
在生命的潮汐起落中觀賞永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